Wednesday, May 14, 2008

[Andrzej Wajda|Pokolenie]抗爭的一代人


Title:Pokolenie
aka:A Generation
Director:Andrzej Wajda
Release Date:1955
Genre:Drama,War
Country:Poland
Language:Polish
IMDb

推薦指數:7.5/10
1954年,瓦依達的處女作“戰鬥的青年一代”(A generation)誕生了。在這部描寫納粹佔領波蘭期間,幾個波蘭青年不同的生命軌蹟的影片中,瓦依達融入了自己艱辛的現實生活同美好的理想之間,從 體味百般的辛酸苦辣到最終幡然醒悟的成長歷程。影片由當時被譽為“James Dean”式的反叛類型演員Cybulski主演,瓦依達通過Cybulski所扮演的角色,推翻了轟轟烈烈地宣揚愛國主義的老套,以被扭曲靈魂的懺悔和黑色手法來反襯主題。瓦依達同Cybulski的黃金組合在隨後的兩部影片裡繼續顯示出不同凡響的力量。

《一代人》、《下水道》、《鑽石與灰燼》被稱為瓦伊達的“戰爭三部曲”,這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同時這三部曲奠定了他在當代波蘭電影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隨後一段時間,瓦伊達成立了創作集體,仍舊堅持反映波蘭的現實,向政府傳達人民的呼聲。

Tuesday, April 29, 2008

[Zbynek Brynych|...a páty jezdec je Strach]第五位騎士的恐懼

Title:...a páty jezdec je Strach
aka:...and the Fifth Horseman Is Fear
Director:Zbynek Brynych
Release Date:1965
Genre:Drama
Country: Czechoslovakia
Language: Czech
IMDb

我的碎碎唸。。。。。。推薦指數:8.8/10
我看見羔羊揭開七印中第一印的時候,就聽見四活物中的一個活物,聲音如雷,說:“你來 !”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拿著弓,並有冠冕賜給他。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揭開第二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二個活物說:“你來!”就另有一匹馬出來,是紅的, 有權柄給了那騎馬的,可以從地上奪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殺,又有一把大刀賜給他。揭開第三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三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黑馬,騎在馬上的,手裏拿著天平。我聽見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 ,油和酒不可糟蹋。”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 飢荒、瘟疫(或作“死亡”)、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出自新約聖經《啓示錄》 6:1-8)

《第五個騎士害怕了》的隱喻正是出自上面這段《啓示錄》中的預言,舊約聖經中也有與其呼應的關於馬的相關描述:我又舉目觀看,見有四輛車從兩山中間出來,那山是銅山。第一輛車套著紅馬,第二輛車套著黑馬,第三輛車套著白馬,第四輛車套著有斑點的壯馬。我就問與我説話的天使說:“主啊,這是什麽意思?”天使回答我說:“這是天的四風,是從普天下的主面前出來的。”套著黑馬的車往北方去,白馬跟隨在后;有斑點的馬往南方去。壯馬出來,要在遍地走來走去。天使說:“你們只管在遍地走來走去。”它們就照樣行了。他又呼叫我說:“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出自舊約聖經《撒迦利亞書》6:1-8)傳統的釋經認爲四個騎士代表著戰爭、疾病、飢餓與死亡。而這所謂的第五個騎士又代表了什麽呢?

這部電影根據作家Hana Belehradska的短篇小説改編而成,作爲新浪潮中期電影的一部分,導演Zbynek Brynych依舊與他之前的《天國護照》一樣,拍攝了這樣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影片。但實際上正如當時一些評論傢所認爲的那樣,如果影片中沒有關於猶太人的提示,我並沒有看出這是一部描寫二戰時期的影片。因爲片中根本沒有軍隊壓境,沒有砲火硝煙,沒有慘絕人寰的屠殺。惟有的是特務機構的審查,地下工作者的藏匿,以及告密者的揭發。而且影片中除了主人公佈朗醫生穿著一件破舊的大衣,留著鬍鬚,帶著眼睛,一副猶太人的打扮之外,其他的人物都穿著現代款式的西裝,秘密警察也根本不是蓋世太保的模樣。而這位常理上本該被作爲抓捕對象的“猶太”醫生在影片中卻完全游離于群體之外,可以說是出入最爲自由的人了。這種“時空交錯”還顯示在現代的場景,現代的交通,還有佈朗醫生窗外那個現代的足球場,一切跡象都像發生在60年代。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認爲這是一部借古諷今的影片,因爲它表現的境況與在共產極權統治下的捷克斯洛伐克實在是如出一轍。

影片講述了猶太裔醫生佈朗為一個受傷了的地下工作者四處尋找嗎啡止疼的故事。影片從開始就出現街道上徘徊的身影,墻上到處粘貼著通告:"Inform promptly and accurately and insure your own safety。" 44811在影片中成爲一個符號,而這究竟是一個象徵著安全與希望的符號,抑或是通向死亡與黑暗的隧道?凝滯的空氣,壓抑的氛圍,大量使用的開放式鏡頭,使人感覺隨時被暗中無數雙的眼睛嚴密監視,時時刻刻隔牆有耳。佈朗醫生自言自語地做過心理鬥爭,終于還是沒有放棄,他前往夜總會、精神病院,目睹了這世界的變異和反常。他的恐慌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會產生噩夢般的幻覺,但是他還是戰勝了自己的恐懼,為傷者找到了嗎啡。當被鄰居看見並告發后,佈朗醫生大義凜然地面對那些秘密警察説道:“You won't find anybody there. He left in the night. I found him in the street. I'm a doctor. I was a doctor. Actually, I still am. A man is as he thinks - you can't change that.”即刻就吞下毒藥死去了。在佈朗醫生的這般義正言辭之下,真正緊張恐懼的又是誰呢?這使我想起片中這樣一個情節,鄰居的兒子問道:“dad,who's a real hero?”爸爸回答:“A man who dies unnecessarily, as apposed to those who live unnecessarily. ”鄰居在不經意閒道出真理,誰是英雄已經毋庸置疑。然而"Inform promptly and accurately and insure your own safety" 並沒有因爲佈朗的就義和敵人的恐慌而終止,“44811”和“神秘身影”依然隨處可見,這就是時代的殘酷,人類的悲哀。現代啓示錄式的極權政治操縱著它那毀滅種族的國家機器,如同兇險的洪水一樣將與其“秩序”相悖逆的存在一併淹沒。但這第五個騎士既然也會有恐懼,即使是短暫的恐懼,在他堅固勢力開始土崩瓦解的時刻,他恐懼的裂痕已經透露出了光線,不是嗎?

這些捷克的天才導演們似乎沒有一個不或多或少的受到“卡伕卡”的影響,Zbynek Brynych也不例外。《第五個騎士害怕了》中Brynych正是創造了這種“卡伕卡式”的夢魘,犀利地表現了挑起種族主義爭端的人類思想的變質,“regulations”、“New regulations”成爲影片中頻繁出現的詞彙。Brynych還在這部影片使用了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技巧,並融合了好萊塢的黑色犯罪類型片和經典恐怖片的一些風格和模式,在鏡頭外内容的暗示上也借鑑了希區柯克式的懸疑表現手法。Brynych對鏡頭的要求也非常高,如同《天國護照》,每一個鏡頭似乎都經過他精心的構圖與編排,充滿著捷克式黑白影像的魅力。音樂方面,Brynych令人稱奇的炮製了調色板似的音樂拼貼,例如,60年代的Jazz和陰暗的古典交響樂選段交匯在一起出現,再加上適當的音效處理,為Brynych的影像表達天衣無縫的烘托了氣氛。這一系列巧妙的創新與實驗使得這部電影成爲新浪潮中又一部傑作,甚至似乎比之前的《天國護照》行得更遠了一些。(本文請勿轉載)

Tuesday, April 15, 2008

[Akira Kurosawa|Shichinin no samurai]七武士


Title:Shichinin no samurai
aka:七武士
Director:黑澤明
Release Date:1954
Genre:Drama
Country:Japan
Language:Japanese
IMDb

我的碎碎唸。。。。。。推薦指數:9.0/10
七武士日本精神的浓缩。

本片可說是日本名導演黑澤明第一部真正加入西片趣味的時代劇,內容描寫日本戰國時代,貧窮家村百姓為保衛家園,與雇來的七位武士共同聯手擊退強盜的故事。導演黑澤明雖然意圖將這部片子拍成徹底的娛樂動作片,但事實上,整部作品仍充分流露著黑澤明式的人道精神。

至於七武士的性格塑造,整體而言可說詮釋得相當成功,尤其是飾演堪兵衛的志村喬,將這個角色的智慧與成熟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日本戰國時代,一個滿目荒涼窮山惡水的山村里,每年麥收的時候,都會遭到強盜的襲擊。這一年,村民們決定僱傭七名武士來保衛他們的村莊和收成,七名武士分 別是勘兵衛、久藏、勝四郎、五郎、七郎、平八和菊千代。武士勘兵衛是個步伐矯健、作戰經驗豐富的人,他負責指揮全村人進行防御准備。強盜來偷襲了,武士久 藏和菊千代殺死三名強盜。但武士平八卻倒下了。武士和村民們手握鐵鍬、木棒死守村莊,志乃和武士勝四郎這對戀人卻在倉房中互訴衷腸。天亮了,13名強盜騎 馬衝入村莊,格鬥中,強盜殺死了武士久藏和五郎。菊千代懷著憤怒和仇恨殺死了最後一個敵人,自己也倒地而亡。強盜終於被盡數殲滅了, 村民們也付出了很大代價,七名武士中陣亡四名,枯山上豎起了無數新的墓碑。

這是一部日本的 “西部片”。是當時編劇界老手小國英雄、新星橋本忍與黑澤明三個繼影片《生存》後的再一次攜手。當時日本還沒有一部大型的時代劇,黑澤明決定,要在日本拍 攝出一部像美國西部片那樣大場面的影片。影片採用瞭望遠鏡頭拍攝全景的方法,不僅表現了當時的風貌,而且捕捉到了大街上來往的武士們的表情。此片上映後, 被認為是一部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趣味上講,都是同類影片中最優秀的作品。此片獲1954年旬報十佳獎第三名,入選日本名片200部。

七個武士形象代表了武士精神的七個方面,他們的總和就是武士道。 《七武士》的人物設置蘊含深意。

勘兵衛:勘兵衛是武士的領袖,他是武士精神的一個標誌。勘兵衛曾經參加過許多戰爭,武藝高強,戰術精通,但是卻無法逃脫變成浪人的命運。勘兵衛正直,為了 解救被竊賊劫持的人質,他甘願削髮扮裝和尚,且順利完成計劃。勘兵衛誠實,農民們邀請他時,他並沒有端架子,而是實話實說地講了自己“吃了上頓沒下頓”的 真實生活,並不奇貨可居談價錢。勘兵衛真誠,看到農民請他吃白米飯自己吃稗子飯便深受感動,而答應為農民服務。勘兵衛精明,在挑選武士時花樣百出,得到了 貨真價實的武士。勘兵衛善戰,在農民的村莊指揮若定,戰術多變,最終大破人多勢眾的山賊。勘兵衛睿智,在擊敗山賊取得大勝之時,他並沒有得意忘形,而是清 醒地說出了農民才是大地真正的主人的箴言。勘兵衛這樣的人物,是優秀武士的集中體現,彷彿亂世中一股清新的空氣,吹拂著人們的心靈。

其他五位武士則分別代表了武士精神的一個方面。

五郎兵衛:五郎兵衛代表了智慧。他的預見能力極強,無論是被勘兵衛試探還是與山賊作戰,五郎兵衛的智慧都得到體現。他因為對勘兵衛人品和性格的敬佩而成為七武士的一員,更因戰死沙場而成就了武士的業德。

七郎次:七郎次代表了友誼和忠誠。它是勘兵衛的老戰友和老朋友,基於此七郎次在多年的分離之後一經見面便接受了勘兵衛的邀請。對正義事業的選擇體現了七郎次身上真正的武士精神,而對友誼的忠誠更顯示了作為武士的道德準則。

久藏:久藏代表了武功。作為武士,擁有高強的武藝是安身立命之本,武士即使在武功上比不得宮本武藏(著名劍俠),也必須追尋劍道的真諦。久藏就是一名得到 劍道真諦的代表人物,他武藝高強:一擊而斃挑釁武士,單人殺賊奪銃,對戰中時時保持先機,實在令人嘆服。更為寶貴的是,久藏武藝高強卻不事炫耀,立下多麼 大的功勞後也立刻躲到一旁休息,並不誇口居功;勝四郎直面的崇拜之辭也只換得淡淡一笑,這是武士境界的極高體現。

平八:平八代表了樂觀。別的武士失意後會選擇各種各樣的道路,平八卻心甘情願地與普通百姓一樣,靠砍柴為生。這樣的行為需要相當高的思想境界,而樂觀精神也是武士道中重要的方面。沒有樂觀,經常身處困境中的武士是難以生存的。

勝四郎:勝四郎是未來的象徵。 《七武士》中的勝四郎是個乳臭未乾的傢伙,他在第一次擊殺山賊時還會瑟瑟發抖。勝四郎也有人性的弱點,無法把持自己的慾念使他和志乃結下一段孽緣。勝四郎 的優點在於,他能夠明辨是非,選擇真正的武士去學習和追隨;在勘兵衛都沒有參破真諦的時候,是勝四郎以年輕人的銳氣為假武士菊千代命名。勝四郎必將成為理 想中武士的未來。

再有一位特殊的武士:菊千代
菊千代是武士世界中的狂阿彌。菊千代的身 份最為特殊,在一群真正的武士中,菊千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冒牌貨色。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富於正義感和向上精神,卻不具備德操和武功。菊千代以自己的蠻勇 試圖獲得武士的名號,這使他遠離了武士道的精神。菊千代總是笑話百出:強迫勘兵衛等人接受自己,拿別人的武士家譜自吹自擂,貪戀戰功貿然出擊導致陣地幾乎 失守……但是菊千代也有體現價值的另一面:敲響梆子驚出村民使眾武士擺脫尷尬處境,奮不顧身救援農民,深入敵後繳獲火槍,高樹戰旗鼓舞士氣,舍生忘死禦敵 拼殺,菊千代的行為完全像一個武士,甚至比真正的武士還要出色。但是,為武士階級所重視的出身使菊千代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武士,埋葬他遺骨的墳上剛開始 也沒有得到應由的禮遇--這不禁使人陷入深深的思考:真正的武士是得名於他的出身或者戰功,還是要看他是否掌握了武士道的真諦?在這一點上,菊千代以他的 行為給予了世人合理的答案。七位武士各具優長,構成了《七武士》的英雄群像。這是武士道的思辨性的體現:它是影片所寄予的期望,也是人世永久的期待。

Monday, February 18, 2008

[Vittorio De Sica|Ladri di biciclette]偷自行車的人


Title:Ladri di biciclette
aka:The Bicycle Thief
Director:Vittorio De Sica
Release Date:1948
Genre:Drama
Country:Italy
Language:Italian
IMDb

我的碎碎唸。。。。。。推薦指數:7.8/10
已經不記得這是第幾遍看這部電影了,但是記憶猶新的是這是我最初接觸電影的時候看過的一批電影之一。那個時候知之甚少的我一直把它看作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名詞,甚至比《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的地位更高。實際上從45年《羅馬,不設防的城市》開始,一直到德西卡48年的《偷自行車的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在此已經形成了一個高峰。新現實主義講究實景拍攝、自然光效、採用非職業演員、反類型片的處理方法,

這部電影被認爲是最能代表新現實主義精神的電影,雖然已經看了很多遍了,但它至今仍然能夠打動我。我想這就是共鳴了,普通的人生活、窮苦人的艱辛在這部電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多次品嘗過被小偷光顧的滋味的人,一定會因爲主人公的遭遇而難過,況且那輛自行車是他是否失業、他的家庭是否擁有經濟來源的關鍵。故事發生在二戰之後從戰爭的摧殘中尚未恢復的意大利,社會上普遍存在著貧困和失業的現象,影片的主人公就是衆多失業者中的一員。這個非專業演員本身就是一個失業者,拍完這部電影之後,他繼續事業。也許也正因爲如此,他能夠將這個角色演繹的如此真實感人。本片開創了電影史上首次全部使用非職業演員的先河。影片的男主人公安東尼奧好不容易獲得了一份張貼廣告的工作,而且對這份工作非常滿意。但是獲得這份工作的條件就是必須要有一輛自行車,安東尼奧和妻子沒有辦法只能把家裏所有的床單當掉,再贖回以前當掉的自行車。第二天安東尼奧滿心興奮與激動地去上班,不料就在貼廣告的時候,車子被偷了。安東尼奧的希望開始被無情的打破了。他焦急地四處尋找,去報警,想盡了辦法卻無濟於事,但是他依然懷著把車找回來的一絲希望。直到他在街上偶然遇見並且抓到了偷車賊,卻因爲沒有證據證明就是他偷了車的時候,他的希望徹底的破滅了,他走頭無路了。最後已經絕望的安東尼奧被逼無奈地走上了偷車的道路,但是不幸的是他被抓到了,而且是被自己的兒子親眼目睹。好在車主比較仁慈,看他確實可憐,不予追究了。絕望並羞愧懊悔得無地自容的安東尼奧,像一具行屍走肉一般,像前走著,無聲無息地淚流滿面。兒子傷心的跟在他的身後,兩人就這樣漸漸消失在人群之中了。

和《風燭淚》一樣,德西卡電影中的人物都是到最後被逼迫的走投無路,但最後還是走入人群之中,還是要面對這個殘酷的生活。這個煽情大師以這樣的方式來表現現實的殘酷,表達新現實主義的精神。導演非常強調真實,所以不僅是全部採用非職業演員,而且在影片場面的調度方面幾乎採用了全自然的形式。所以看影片的時候,幾乎感受不到人工雕琢過的痕跡,鏡頭與鏡頭之間的銜接也非常流暢、規範,這就使得觀衆更容易投入到這個現實的故事中去,而不會因爲不經意關注攝影機的存在而被分散了注意力。因此影片的自然流暢之感,會令觀衆全情投入這個令人同情的悲劇故事中,而絲毫不會感覺它冗長或者節奏緩慢,以致失去耐心。

Saturday, February 16, 2008

[Roberto Rossellini|Roma, città aperta]羅馬,不設防的城市

Title:Roma, città aperta
aka:Rome, Open City
Director:Roberto Rossellini
Release Date:1945
Genre:Drama,War
Country:Italy
Language:Italian
IMDb

我的碎碎唸。。。。。。推薦指數:7.6/10
人們通常把1945年《羅馬,不設防城市》的出現,視為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正式誕生,正因為這一在世界影壇上具有深遠影響力的電影運動,把意大利電影推向 了世界的前台。從這個意義上講,《羅馬,不設防城市》是意大利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而當我們追溯從路易·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肇始的現實主義電影一脈 時,《羅馬,不設防城市》仍然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因為它將寫實的傳統向前突進了一大步,也為長鏡頭學派的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提供了一個研究電影“照相本體 論”的成功範例。而由此濫觴的新現實主義,為隨後的法國新浪潮、美國真實電影的興起,提供了一個直接的源頭。

事實上,在《羅馬,不設防城市》問世之前,維斯康蒂的《沉淪》、勃拉塞蒂的《雲中四部曲》、德·西卡的《孩子們在註視我們》等片,已經讓人們看到了新現實主義初現的曙光。

1942年,影評人彼特郎吉里在《電影》雜誌評論魯奇諾·維斯康蒂的影片《沉淪》時首次提出新現實主義一詞。 1943年,溫別爾托·巴巴羅教授發表了《新現實主義宣言》。我們不妨從《羅馬,不設防城市》一片,來一窺新現實主義的獨特魅力。

維斯康蒂認為:新現實主義首先是個內容問題。

《羅馬,不設防城市》的背景是二戰結束前夕,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權土崩瓦解,而納粹勢力依然在做垂死掙扎,以“不設防城市”為藉口占領羅馬,繼續製造白色恐 怖,而意大利的民族解放運動在黎明前的黑夜,也在和納粹勢力做著最後的較量。顯然,戰爭剛剛結束就投入拍攝的《羅馬,不設防城市》,全片都透著現實背景的 餘溫。

有意思的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車的人》和德·桑蒂斯的《羅馬11時》均來源於一則社會新聞,而《羅馬,不設防城市》中的人物和故事, 也有著真實的人物原型。 “《羅馬,不設防城市》的劇本是羅西里尼和阿米台依根據一個抵抗運動的領導人的口述幾乎逐字逐句記錄下來的,後者向他們逐日講述那些為準備解放而進行的秘 密鬥爭。羅西里尼在解放後立即著手拍攝這部影片,他在一無拍片許可,二無資金的條件下,在事件發生的地點,拍攝了這部重現當時情景的影片。”(喬治·薩杜 爾《世界電影史》)
三部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品,都由“現實”中發生的事件激發創作靈感,這不是一種巧合,而是某種默契,這種默契就是新現實主 義導演們“切近現實、切近當下社會”的創作觀念的默契,這種默契帶來了這一電影流派的一個主旋律:對現實進行複制,而不是純虛構的搬演。於是,我們能在 《偷自行車的人》和《羅馬11時》中看到戰後廢墟中的失業和貧困,在《羅馬,不設防城市》中看到納粹恐怖主義和反戰鬥爭。當然,《羅馬,不設防城市》提供 的社會空間不僅僅是鎮壓和抵抗,為了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反映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影片通過平娜參與哄搶麵包的事件,折射納粹戰爭陰影下的飢餓;通過平娜在向 神父唐·皮得羅做懺悔時吐露的質疑:究竟是不是上帝要我們受這種罪,展示了戰爭投射在普通人心裡的痛苦感受;影片三次穿插了平娜之子馬賽羅和孩子們的集體 行動——他們向納粹汽車投放炸彈、在納粹圍捕時馬賽羅的跛腳夥伴想和敵人同歸於盡、在納粹對唐·皮得羅神父行刑時,馬賽羅和夥伴們隔著鐵絲網看到了這慘絕 人寰的一幕,影片結尾他們結隊悲憤地離去。顯然,這些插曲折射出這樣的現實:當年的反戰行動,不僅僅是犧牲的民族解放委員會軍委領導人曼發弟、唐·皮得羅 神父和平娜的愛人弗蘭西斯科這些地下黨員們的事情,而是全民族對納粹恐怖的集體反抗。結尾孩子們的背影,其實是一個沉重的問號:由大人製造的這場災難,為 什麼要由孩子們來承擔?這種失去理智的仇恨會不會在人類的後代中繁衍下去?

從墨索里尼時代意大利“白色電話片”的粉飾現實到新現實主義電影的 再現現實,在內容上來了一個大大的反轉。這一革命意義的轉變,帶來的是敘事手段和表現風格的突破。我們當然不能無視當時的歷史現實來關照一種電影流派的出 現,應該說,新現實主義的實景拍攝、非職業演員的起用、照明燈光的自然效果,一部分是當時拍攝條件的局限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羅馬,不設防城市》就是在“一無拍片許可,二無資金的條件下,在事件發生的地點”拍攝而成的。可以想見,在這種情況下最討巧也最現實的辦法就是“扛著攝 影機走向街頭”,恰恰因為如此,在《羅馬,不設防城市》里羅馬街頭景象的鏡頭,不僅僅是電影的敘事元素,而且某種程度上具有了歷史文獻的價值。在“事件發 生的地點”來拍攝,顯示了羅西里尼對影片真實效果的重視,這種重視是為了再現現實的效果達到極致。恐怕在羅西里尼的眼裡,該片對地下反抗運動者們的紀錄和 重現,遠遠比一個純虛構的故事更具價值。在這一前提下,實景拍攝的陰沉灰暗的羅馬大街、光線暗淡的教堂和破舊的居屋,完整地凸顯了地下抵抗者和平民的活動 空間,加上德國占領軍在羅馬街頭所製造的恐怖氣氛,逼真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環境;而僅僅能照亮人物臉部的照明效果,還有非職業演員的平實表演,在缺少修飾的 似嫌粗糙的活動畫面裡,反倒透出一種質感,一種自然樸素的質感,這種質感需要付出節奏的代價——一部反映戰爭的影片,並沒有緊張的節奏,甚至連戰斗場面也 僅有一次,且匆匆結束,沒有刻意製造的激烈交鋒和讓人喘不過氣來的蒙太奇節奏。我們還留意到,整部影片大多以全景鏡頭為主,不知是不是因為非職業演員的表 演由於樸素的質感,而缺少了面部表情的豐富感染力。不過,全景鏡頭也許是一種美學態度:對場景和人物活動的平視角的關注,剔掉了刻意渲染的成分。平娜被開 槍打死的俯拍全景,包含的悲劇性的震撼力就讓觀眾為之心顫。

平淡無奇、略顯灰暗的照明效果,甚至佈光把人物的影子雜亂地投射在牆上,這顯示了 新現實主義影片在用光上的尷尬。也許,他們沒辦法顧及這些了。顯然,從今天看來,這種照明會犧牲畫面效果,特別是對環境氣氛的烘托、對人物情感的流露,這 種粗糙的僅僅停留在“照亮”層次的用光,顯然是力所難及的。同樣,我們在影片中分明感受到了專業演員飾演的平娜和唐·皮得羅和其他人物在表演上的強烈差 異。起用非職業演員討好在質樸自然,但卻失之呆板,職業演員對人物表情、情感的豐富表現力在這裡被忍痛割愛了。也許,在追求真實性和藝術感染力之間,有時 候需要做出選擇。不過,話又說回來,對再現現實的諸多努力,還是讓新現實主義大放異彩,儘管由於條件的限製而留下了局限。

不妨仍以薩杜爾的話來結束對這部影片的認識:“影片的真實性、現代性和‘當代感’突破了銀幕的老畫框。《羅馬,不設防城市》在國際上贏得的巨大成功使新現實主義與意大利電影在全世界確立了地位。”(轉)